天气预报:
 
觅白鹿仙踪 寻文化之根
时间:2010-09-17  来源:  已点击:

    --游白鹿洞书院记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增广贤文》里面一句妇孺皆知的名言,但它最早的出处在哪里,恐怕就有很多朋友不知道了吧!对了,它就出自唐代诗人王贞白所写的《白鹿洞》诗里面,诗的全文为: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用“寸金”来比喻珍贵时间的诗句。
      五月的一个假日,我决定去探寻一下号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由九江乘车沿宽敞的环庐山南路,半个小时便到了进院的路口,下得车来,步行进院,以示对先贤的敬重,一路听着鸟鸣,观赏着路边的参天古木,不知不觉走过了十八道弯,眼前忽然一亮,白鹿洞书院的大门已然立在面前,门楼口浑厚质朴的“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复古主义” 的代表人物李梦阳所书,李梦阳崇尚“文必秦汉,诗词必唐宋”。在大门的两边,分别立有“世界文化景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标志牌,这两块标志牌也可以充分说明白鹿洞书院在历史上的地位了。
      白鹿洞书院由五个院落组成。第一个院落分前后两进,前门楼上“先贤书院”横额为明代李时达所书,这里有意思的是“贤”字,分别由“忠”、“臣”、“贝”三个字组成,喻为忠臣是国家的宝贝,是人才,忠臣才能成为“先圣、后贤”,由此可见封建教育制度的一些斑斑点点。二进门上有横匾“洞贤天下”,进入后院,眼前是丹桂亭,亭内有“紫阳手植丹桂”碑一块,为清代光绪四年岭南人曹秉浚所题。亭的两侧各有金银桂花树一棵,金桂花色金黄,银桂花色洁白。“紫阳”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别号。“折桂”旧时比喻登科及第,朱熹手植丹桂,大概也是指他在此培养登科及第的学子之意吧!
      后院的两厢陈列着很多的碑刻,据介绍,白鹿洞书院有明清碑刻160余通,为当今书院藏碑之最,信步到藏有“游白鹿洞歌”的厢房,此歌有六块大碑组成,撰书于明代万历年间,重刻于清代咸丰年间。报功祠为明代建筑,后代多有维修,现在是书院史陈列室。
      第二个院落是书院的中心建筑礼圣殿,类似于文庙,是后人祭拜先师孔子及其弟子的地方,此殿甚是高大雄伟,“先师孔子行教像”立在殿中,上有康熙所赐匾额《万世师表》,殿前三十米左右为棂星门,此门是明代成化年间的建筑,全部为石结构,上下透出一种庄重古朴的气息,这也是书院保存的最好的建筑了,到棂星门要过状元桥,虽说只有中了状元的人才能走此桥,但我还是壮壮胆,走过此桥,过一回当状元的隐,圆一圆中进士的梦。
      第三个院落是书院藏书和上课的地方。藏书的地方叫藏书楼,后因有康熙皇帝赐书,改名为御书阁,现在看不到藏书了,只有几幅现代名人的字画挂在墙上。据说白鹿洞书院的藏书在抗日的时候为避战火,转移到附近的县城图书馆保管,结果伪县长把书都私自卖给了日本人,然后一把火烧了图书馆,以毁灭自己的罪证,真是可恨、可悲、可叹!书院上课的地方叫明伦堂,里面陈列了一些宋代的课桌椅,因没有参观的人,我便在里面坐了下来,当了一回南宋的书生,呵呵,不知朱熹老先生在此的话可否会收留我这个学生?自知生性愚钝,还是赶紧走吧。
      有些累了,在院外小坐一会,院外的景色也别有一番情趣,院外一条小溪名贯道溪,沿山而下,溪边怪石磷峋,石上分别有历代的摩崖石刻,枕流桥横跨当中,“枕流”石边小溪轻流,好像生怕惊扰了在此读书的朱老夫子。纵观整个院落,被群山包围,曲径通幽,错落有致,真是一读书的好去处,难怪游人到此就说“真想读书”。
      步入最后一个院落时看到一幢与书院建筑完全不同风格的欧式小洋楼,这便是全国书院停办改学堂后,江西省在此办的一所高等林业学堂了,它也将近百年历史了,并且这里也作过蒋介石的住处和其德国顾问的住处,穿过这幢小洋楼,眼前又是个古色古香四合院了,这个院子就是延宾馆,可住宿。我问春风楼和厢房可有区别,回答说春风楼高档一些,以前是洞主住的,厢房便宜一点,以前是学生住的,赶紧说洞主楼我没资格住,还是住学生宿舍吧。(与尔飞)

打印】 【关闭】 【来源:中国庐山网()】 【责任编辑:】
 
上一篇:庐山之恋
 

Copyright(C)2006 Jiujiang LuShan 版权所有: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制作单位:新华社江西分社 新华网江西频道
E-MAIL:[email protected]  赣ICP备07004692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文字和图片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